简讯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政教育 > 廉洁文化 > 列表

廉洁文化


爱民者忠

时间:2019-7-8 0:00:00 来源: 发布机构:连南纪检监察网   点击量:次 

奸无自认,忠无自封。忠奸不识,官之大失也。用才必察其德,拒奸必正己心。莫以一事论之,勿以一时断之。爱民者必忠,害民者必奸。情鉴忠奸,无误也。——《宦经》(唐·狄仁杰)

■译文

奸佞小人是不会自己承认的,忠厚君子也不会自己鼓吹。不能识别忠奸,对于做官来说是莫大的缺陷。使用人才要考察其德行,远离小人先要自身正心明道。不能因一件事情、一时表现而对某个人做出判定。爱护群众之人必定是忠,伤害群众之人必定为奸。对待老百姓有没有真情实感,是判定忠奸的重要标准。

■解读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识人察人、选人用人,是官员的重要职责。唐代宰相狄仁杰所著的《宦经·识人》,系统阐述了“以是否爱民来辨别忠奸”的识人之道。判定一个人是忠还是奸,要看其是否有爱民之情、为民之心。且不能囿于一时一事,要全面、客观、公正地了解其德才与品行,做到知人善任、量才器使。

善识人者,识人以微。清代名臣陶澍在安徽任职期间,发现宿州知州苏元璐在匪患严重的管辖片区内,敢于面对难治难管的局面,并致力于改善民生,把重点放在劝课、农桑方面,“劝民开浚沟渠,俾资蓄泄”,让当地百姓大受裨益。陶澍被苏元璐忠诚为民、情系百姓的情怀打动,极力向朝廷举荐苏元璐,不久后苏元璐便得到了重用。

清代康熙曾说:“凡居官贤否,惟舆论不爽,果其贤也,问之于民,民自极口颂之;如其不贤,问之于民,民必含糊应之。”意思是判断一个官员是否贤德,不能仅靠舆论或身边人的褒贬,更要问之于民。干部能用不能用,要看群众认可不认可、答应不答应。坚持把能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选拔干部的重要标准,真正把为民务实清廉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