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讯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综合要闻 > 列表

综合要闻


“拼”出一个更好的广东 ——写在2024年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之际

时间:2024-2-18 16:46:55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机构:南粤清风网   点击量:次 

       岭南春来早,奋进正当时。

  今天是甲辰龙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南粤大地一派龙腾虎跃、草木竞秀、生机勃发的奋进景象。继去年“新春第一会”之后,广东再度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释放出追风赶月莫停留、凝心聚力加油干的鲜明信号。

  广东连续两年“新春第一会”聚焦同一主题,足见高质量发展的意义之重、影响之远。它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广东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光明之路、奋进之路。

  路在脚下,只要走对了,就不怕遥远。

  从春天出发,振奋龙马精神,以“再造一个新广东”的干劲拼劲闯劲,迎难而上、开拓创新、苦干实干,高质量发展的大道必定会越走越踏实、越走越敞亮。

  (一)

  珠江奔海不舍昼夜,连接起过去、现在和未来,见证着南粤儿女的奋斗与荣光。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也是广东改革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我们心潮澎湃,前进的步伐愈发铿锵。

  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亲自为广东现代化建设定向导航,赋予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使命任务,赋予粤港澳大湾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的全新定位,极大振奋了全省上下奋进新征程的信心决心。

  这一年,我们方向明确,现代化图景更加明晰。

  围绕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东的使命任务,省委召开十三届三次全会,作出锚定“走在前列”总目标、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的“1310”具体部署,引领全省上下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

  这一年,我们奋力开拓,南粤大地勃发新气象。

  全省上下聚焦高质量发展勠力前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纵深推进,产业和科技加快融合发展,“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现良好开局,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扎实有力,文化强省建设深入推进,民生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法治广东平安广东建设有力有效,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持续加强,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

  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

  2023年,世界经济寒潮下,广东经济依然暖流涌动,发展“含金量”“含绿量”“含新量”不断提升,不仅进一步夯实了全国经济第一大省的实力和地位,也进一步增强了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当好示范的信心和底气。

  (二)

  麒麟高端芯片实现自主规模应用,体外膜肺氧合系统、高端核磁共振设备、高端手术机器人等打破国外垄断,全国每4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是“广东造”……

  今日的广东,已经尝到高质量发展的“甜头”,更加坚定了一往无前走下去的战略定力。前途一片光明,但脚下的路不会是一马平川,还须迈过重重险滩、陡坡、难关。

  回顾世界经济发展进程,有重大科技创新为基础,有新技术、新工具、新装备的涌现,是历次产业革命的共同动因。对广东发展来说,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都需要强大科技支撑。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走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才能在产业革命中打好“主动仗”。

  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部署,明确今年九项重点任务的第一项就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指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传递出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信号。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产业浪潮滚滚向前。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6G、量子计算、生成式人工智能、柔性电池、高温超导、脑机接口、可持续航空燃料、植物传感器等新兴技术不断涌现,科技创新的渗透性、扩散性、颠覆性特征更加显著,正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深刻变革,这已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重构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

  广东经济实力雄厚,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率先突破13万亿元,经济总量连续35年居全国首位;产业家底坚实,是全国第一制造业大省、全球重要制造业基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7.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超7.5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1500家,均居全国首位;科技创新水平高,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全国第一,全省研发人员数量、发明专利有效量、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有效注册商标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均居全国首位。

  创新引领发展,广东有基础有优势,但也要正视困难和挑战: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特别是经济外向度高,受外部环境冲击影响更直接;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局面还未彻底改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仍比较突出。

  摧伤虽多意愈厉,直与天地争春回。

  广东量的增长到了平台期,质的突破还在酝酿期,迫切需要以科技创新之进,拓产业创新之路,推动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增添新优势。

  (三)

  曾经,凭借质优价廉的传统产品,潮州成为世界最大陶瓷生产出口基地,但能耗高、产品低端,却让潮州陶瓷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竞争。如今,依靠科技创新,潮州陶瓷新材料成为手机、汽车等产品的重要元件,市场前景广阔。

  这是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生动例证,也再次深刻印证了一点:产业要振兴,科技必创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广东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牵引,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扎实推进核心软件攻关、“广东强芯”、“璀璨行动”等重大科技工程,在新一代通信、终端操作系统、工业软件、储能与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新质生产力蓬勃兴起。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产业出题,科技答题。”广东坚持把创新落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聚焦到服务制造业当家和实体经济上来,推动形成“8372”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即8个万亿级集群、3个五千亿级集群、7个千亿级集群、2个百亿级集群)。这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增加值占GDP比重近四成,有力抢占了产业发展先机。

  练好内功,方能不惧风雨。企业的腰杆硬不硬,产业的地基牢不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创新。只有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广东才能不断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只有落后的产品,没有落后的产业。”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种类多、体量大、市场广、产值高,在产业链供应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可以说,传统产业的“阴晴”直接影响经济大盘的“冷暖”,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直接关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不是将其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而是要充分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中释放潜力、出新出彩。2023年,广东出台“技改十条”,组织开展工业技改“百企千项”示范行动,推动超93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支持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家电家居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全省技改投资增速创下6年新高。点燃科技创新引擎,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广东传统产业必将基业长青。

  2023年,全省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达253万辆,新型储能电站装机规模突破160万千瓦,两条12英寸芯片制造产线、高端光掩模产线等建成投产……几组数据,有力说明了广东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态势。新兴产业技术性强、成长性高、综合效益好,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新型储能、海洋牧场、前沿新材料、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在广东竞相涌现,逐渐成势。当前,广东正行进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节点。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激发更加强劲的发展动能,既是优化经济结构的应有之义,也是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要之举。新兴产业大多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直接决定产业的发展存续。锚定科技创新不动摇,不断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广东新兴产业必将发展壮大。

  “用明天的科技锻造后天的产业。”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未来产业是一场时不我待的“竞速跑”,唯有超前布局,方能决胜未来。6G、量子科技、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已经成为发展新赛道,广东部署实施五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计划,采用多技术路线平行探索的方法积极抢占技术制高点,开辟丰富的应用场景加速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坚定信心、保持耐心,前瞻布局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研发攻关,广东未来产业必将开花结果。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在科技创新的大赛场上,英雄不问出处,创新不问“出身”。无论是在珠三角还是在粤东西北,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只要保持雄心壮志,坚定不移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就一定能大展拳脚,绽放自我。

  (四)

  2023年11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当年院士增选结果,广东迎来“大丰收”。其中,既有广东本土逐步成长起来的“大牛”——马骏、何宏平、郑海荣、邢锋、刘超,也有像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颜宁、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韩恩厚这样被广东科创土壤吸引,前来牵头建设科研机构、“开宗立派”的知名科学家。

  选择广东,颜宁认为“这里年轻,充满活力,一切皆有可能”,韩恩厚称赞“广东工业发达,对防腐蚀技术的需求旺盛,贴近企业研发前沿,技术发展空间广阔”。

  科技要创新,人才是关键。

  从试点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到完善外国专家管理服务机制;从用好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到推进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点;从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到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近年来,广东牢牢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大机遇,不断完善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体系,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目前,全职在粤工作院士、高层次人才分别达191人、94万人,有效持证外国人才达4.5万人,一大批海内外人才纷至沓来。

  千工易寻,一技难求。技能人才是支撑广东制造、广东创造的重要力量,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不可或缺。推动企业实行“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推进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工作……2023年10月,广东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广东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从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四方面提出一系列创新举措,力争把广东打造成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聚集高地。目前,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1979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90万人;“国家卓越工程师”4人、“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4个。

  人才工作,基础在培养,难点也在培养。近年来,广东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深入实施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筑牢人才底座。目前,广东28所高校的220个学科入围ESI全球排名前1%、27个学科入围前1‰,华南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获批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中山大学等6所高校立项建设省高等学校基础研究卓越中心,不断增强“从0到1”的原始创新能力。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国际科技和产业竞争日趋激烈,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赢得未来。

  “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培养吸引集聚更多高水平创新人才指明了努力方向。

  人才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一方面,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人才链与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另一方面,“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要坚持五湖四海广开进贤之路,敞开胸怀广纳八方之才,不唯学历、资历、身份,不拘一格地引进各类人才。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关键在于营造拴心留人的发展环境。这需要全面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完善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和成果转化受益权,才能形成见贤思齐、群贤毕至的良好局面。

  “人材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愈匮。”

  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让人才在产业科技融合发展中“站前排、挑大梁、唱主角”,就一定能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

  (五)

  “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候金融革命”,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希克斯提出的著名论断。

  无独有偶。英国经济学家卡萝塔·佩蕾丝在《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一书中,总结了过去250年间的技术革命,最后得出一个结论:“重大创新的扩散必定是个投资问题,新技术如无金融燃料,就不能作为推动经济的引擎。”

  历史发展到今天,金融的地位和作用愈发重要,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关键一环。在“科技”迈向“产业”的过程中,金融至少可以发挥风险管理、定价和融资等多个方面的作用:通过合约的有效安排实现创新活动的风险社会化,通过促进交易来显示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以提供流动性的方式支持科创企业实现产能扩张。

  广东是金融大省,已经初步建成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强化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强省建设的支持力度。2023年,全省制造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创企业贷款增速均为信贷平均增速的2倍以上,制造业企业和科创企业获得融资支持1.2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共有66家广东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实现境内直接融资1.06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一;科技信贷余额超2.3万亿元,规模居全国首位;科技保险为8.96万家企业提供风险保障2万亿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达2307亿元,同比翻了一番;全省创投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超2700家,管理资产规模2.5万亿元。

  对科技创新而言,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应对创新所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跨越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化的“死亡之谷”。随着科技创新活动越来越复杂、技术迭代周期越来越短、竞争越来越激烈,更加需要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

  科创企业普遍存在前期投入大、盈利周期长难题,破题之道在于引导金融机构“投早投小投科技”。可通过建立覆盖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并购重组投资的科技创新投资基金体系,建立以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指标的融资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强化省市创新创业基金引导撬动作用,让科创企业心无旁骛搞创新。

  产业化是科技形成生产力的关键,但从“科技”到“产业”仍存在堵点、卡点,迫切需要金融来打通。要向科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加强科技成果与资本市场对接,支持企业通过发行上市、再融资及并购重组等方式实现更快发展,推进区域股权市场“科技创新专板”和“专精特新专板”建设,把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应用到产业上。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

  科技和金融好比现代化产业发展的“任督二脉”,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增强科技金融整体服务合力,才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形成新质生产力。

  (六)

  “请到广东过大年!”龙年春节,南粤大地热气腾腾、喜气洋洋、其乐融融,人们感受着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动,在心中升腾起“明天会更好”的信心和力量。

  征程万里风正劲,奋楫扬帆再出发。

  新的一年,振奋精神加油干。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地缘冲突不断加剧的冲击影响,面对经济周期性、产业结构性问题叠加的严峻挑战,面对新旧矛盾相互交织、两难多难问题增多的复杂局面,务必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激发“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气,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新的起点上固本强基、蓄势聚能。

  新的一年,团结一心加油干。力量在坚定信心中汇聚,目标在凝心聚力中实现。推动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工作要落实、有许多大事要推进、有许多难题要破解。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地方都要积极投身进来,撸起袖子加油干,有动力去想去试、有信心去闯去干,形成百业竞发、万木争春的美丽图景,为高质量发展献计出力、建功立业。

  新的一年,攻坚克难加油干。面对矛盾敢不敢迎难而上,遇到危机敢不敢挺身而出,不仅关乎个人浮沉,也关乎大局全局。把握百年变局大趋势,抓住科技浪潮大机遇,挺起敢战能胜的硬脊梁,坚持守正创新、应变开新、革故鼎新,坚定不移向创新要活力,进一步壮大新质生产力,才能不断打开发展新天地,推动各项事业日日新、又日新。

  新的一年,脚踏实地加油干。从来没有轻松抵达的彼岸,也没有唾手可得的果实。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收获是耕耘出来的,要始终保持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早出工、多下田、干累活,从实际出发、与时间赛跑、用结果说话,以不负春光争朝夕的劲头比学赶超、创先争优,在落实“硬道理”中夯实“硬实力”。

  (七)

  逐浪潮头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方。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关键之年要有关键之为,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努力“拼”出一个更好的广东。

  万物复苏的春天,正是踔厉奋发的时节。

  让我们迎着春光,瞄准新的高度奋勇攀登,全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把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打得更稳更牢,奋力推动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共同开创光辉灿烂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