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讯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政教育 > 廉洁文化 > 列表

廉洁文化


于公古道话沧桑

时间:2014-2-26 0:00:00 来源: 发布机构:连南纪检监察网   点击量:次 

    在九万大山边缘,一条布满历史沧桑的古官道,从远古的风云延伸而来,绵延在人们对于公无尽的敬仰之中,这便是于公古道。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5月,于成龙辞母别妻,远离故土,从山西永宁到广西柳州府罗城县(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任知县,迈开他仕宦生涯的第一步。

 于公古道从千山万壑间蜿蜒穿过。九万大山几百年风雨的涤荡,于成龙那早已远去的脚步声,仿佛还在古道青石间回响。“荒芜之地,皆国家之土。人生仕宦,岂有择险趋易哉?”于成龙壮士般的言语,把永久的记忆留在斑驳的石板桥。古道边,残破的汇源古寺,依稀莹绕于成龙枕刀而眠中,强腕治罗的梦。

 苦难的岁月,罗城蛮烟嶂雨,财瘦民刁,于成龙早有所闻。

 然而,“成龙岂可知难而退!”于成龙从山西老家带上5名仆人,骑驴日夜兼程。孤零的驴声荡过山间日月,飘向古道浩瀚寂寥的星河。

 在“黄茅直抵城下”的罗城,于成龙及5名仆人寄居在四面透风的关帝庙,过着“三餐食野菜,四壁透冷风”的日子。

 由于历史原因,罗城民风强悍,百姓四处飘落。于成龙到罗城第二天便带上仆人,披着古道上的晓风残月,走进仫佬族村寨,翻越苗岭侗乡,一路寻找颠沛流离的老百姓。

明末清初,罗城历经近二十年的战乱,烽火连天。于成龙到任时,满目疮痍的罗城依然残留着战争的烟火。加之自然灾害频繁,当地百姓喜酒成风,糟蹋粮食,于成龙不禁悲叹:“不知杯内之为酒为泪也!”

 一个睿智的人,总会从灾难中寻找希望。面对灾难中的罗城,才智过人的于成龙制定除暴安良的大治对策,力除弊政。

 康熙元年(1662)春天,于成龙沿着来时的路,到田间走访农事,扶犁耕作,与仫佬人笑语相慰。那一年,罗城禾穗披野,牛羊满坡。

 1662年秋天,古道上的秋风,伴随于成龙到桂林参加广西乡试。广西市政使金光祖问于成龙:“为官如何清廉而激浊扬清?”于成龙说:“清心寡欲,不忘天理良心。” 金光祖还问起广西时务、势务等,于成龙词气激昂,宏论滔滔。爱才的金光祖便将于成龙留在桂林。罗城百姓得知后,星夜赶到桂林跪求。金光祖在感动之中,不得不让于成龙重返罗城。古道上,烙下于成龙与罗城百姓携手同行的脚印。

 出身官宦家庭,受过正规儒家教育的于成龙,倡导孝义之道,在罗城修建学堂,并亲自传授“礼义廉耻” 。

 贤才不负苍天意,力解民悬茹苦辛。经过几年的整治,罗城民风尚学,人们安居乐业,一跃成为广西楷模,政声绵远。

 岁月漫漫,古道漫漫,在于成龙的生命里,苍凉的古道如一根情感的长线,一端系着罗城百姓,另一端系着他梦里的家园。他的《罗城九日》诗,飘着浓浓的乡愁:

 冷落荒城又一秋,每逢佳节转添愁。
  嶂闻北岭今犹古,月印西江去复留。
  菊瘦独看空泪落,雁回遥望暮云收。
  闭门却厌登高去,醉后思乡似梦游。

 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赴任四川合州知州。他离开罗城时,人们沿着古道百里相送,依依惜别。

 一代廉吏惊赤县,赢得崎岖一路歌。于成龙辞别罗城后,一路升迁四川合州知州、黄冈知州、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直隶巡抚、两江总督。在二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留得清名芳传。清代诗人袁牧称赞他“清介绝俗”。1758年,朝鲜族人金岳到罗城任代理知县,在古道边留下了苍劲的“于公旧治”墨刻。那隽永的墨刻,在时光的烟霞里,默默地守护古道,守护着人们对于成龙这位古代清官深深的景仰。

 于公古道如无声的语言,向人们诉说那远去的清廉如水的历史记忆,是一条文化之道,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更是一条清风荡漾的古道,在这里,升腾着天下之浩然正气!

 
 


编辑:林小英